五月的重庆北碚素心村,蜡梅枝头绿意盎然,田垄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5月11日午后,村口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瓜果蔬菜装点的舞台前,村民们搬着板凳围坐,孩童们追逐嬉戏,老人们摇着蒲扇笑意盈盈——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北碚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文艺赋美乡村”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素心村文化盛宴在此拉开帷幕,让这座“中国蜡梅之乡”沉浸在欢歌笑语中。

舞台搭在田埂边:乡音唱响振兴曲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活动在静观小学留守儿童欢唱团的童声合唱《小池》中开场。20名身着白衬衫红裙子的孩子站在舞台中央,清澈的歌声掠过绿油油的稻田,惊起几只白鹭。“这些娃平时就爱唱歌,得知要给乡亲们表演,眼睛都亮了。”带队老师介绍道。紧接着,男子舞蹈《山路弯弯》点燃全场。演员们身着粗布短打,在铿锵的锣鼓声中腾挪翻转,重现巴渝汉子在陡峭山路上负重前行的场景。“这舞跳的就是咱祖辈的日子!”台下68岁的村民李大爷感慨,“现在路宽了、车通了,但这份拼劲没变。”农民歌手“大船哥”刘广局的登场掀起高潮。这位刚登上央视春晚的“草根明星”深情唱起《咱老百姓》:“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质朴的歌词引发共鸣,台下村民自发打起拍子,前排几位大姐跟着哼唱。“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明星,如今他们来到咱村头,唱的都是咱的生活!”种了30亩蜡梅的村民陈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成为“主角儿”:乡土文化活起来
正当观众沉浸在歌声中时,素心村村民老杨大步走上舞台:“今天想带乡亲们‘露个脸’!”话音未落,3名农产品推介人捧着蜡梅茶、糯小米、手工腊肉,3名村落推介人举着“田园民宿”“艺术稻田”的展板鱼贯而入。“这是咱素心村的蜡梅茶,一层腊梅花一层新茶窨制的,很鲜很香!喝起来带点回甘!”推介人李大姐举起茶罐,“去年村里办了蜡梅文化节,游客来了好几万,这茶成了‘网红单品’!”村落推介人老张接过话茬:“我们中华村现在有艺术家驻村,老房子改成了美术馆,周末来写生的学生挤满了巷子!”老杨的“插曲”正是北碚“文化种基层”理念的缩影。村歌联唱《我们的歌》环节,东升村村民用方言唱起《旭日东升》:“缙云山下稻浪翻,渠江边上蔬果鲜……”“这首歌是村民们一起琢磨出来的,大伙凑在晒谷场上改了十多版歌词。”演唱者说。


非遗遇见新时尚:传统艺术焕新生
舞台左侧,一群舞者举起实木长板凳,随着鼓点上下翻飞——国家级非遗项目《北泉板凳龙》亮相。这条由12张板凳串联而成的“巨龙”,在舞者手中腾挪盘旋,展现出巴渝民间艺术的刚健质朴。“过去板凳龙是祈福用的,现在我们融入了现代节奏,还去重庆市区参加过非遗展演!”传承人陈师傅说。与非遗舞蹈相映成趣的,是复兴小学孩子们的线描画展示。在歌手演唱《风吹麦浪》时,10名学生,用细笔勾勒出稻田、村舍和新修的观景台。“这幅画里有我家的院子,还有村口的文化广场!”一名学生举起画作,画面中,稻田间点缀着民宿,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延伸向远方。


文化大集里的“振兴密码”:从舌尖到指尖的传承
舞台之外,文化大集同样热闹。非遗展区里,梁平竹帘传承人现场演示经纬编织技艺,游客们屏息观看竹丝如何化作薄如蝉翼的帘幕;美食区中,北碚非遗“王烧白”的蒸笼热气腾腾,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与芽菜的香气扑鼻而来;农产展销区,素心村的蜡梅精油、静观镇的中华糯小米摊位前围满了询价的游客。“这些香包是用晒干的蜡梅花瓣填充的,闻着清新!”村民刘大妈一边介绍,一边将绣有蜡梅图案的香囊装进纸袋,“村里组织了手工培训,现在每月能添不少收入。”

百年乡建的当代回响:艺术赋能“形”与“魂”
暮色初染时,男高音歌唱家姜明走上舞台,一首《嗨起来的村庄》回荡在田野间:“大棚里长出了新希望,直播间卖火了老行当……”台下,老人们轻轻摇晃身体,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孩子们在广场上跑来跑去。这场演出,是北碚百年乡建传统的当代延续。从20世纪卢作孚先生在此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到如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素心村正以文化为笔,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在静观镇,艺术家驻村计划让农舍变身艺术空间;在环缙云山片区,生态民宿与文创产业激活了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文艺活动凝聚民心、培育乡风,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正是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

当最后一支歌舞《希望的田野上》落幕,暮色初染的素心村尚未亮起灯光,田间传来细碎的虫鸣声。这座“嗨起来”的村庄,正带着艺术赋予的活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