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石门古镇 数智未来||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


【发布时间:2025-09-15 18:03:08  阅读量: 次】


大运河波光潋滟,石门湾古韵绵长。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岁月轻抚过每一寸青砖黛瓦,历史的低语与现代的活力交鸣共响,谱写一阙时光交错的时代郦歌。桐乡市石门镇,正以一场多维持续的演进,书写一部生动的乡村振兴篇章。 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2003年的春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帷幕。一场由表及里、深层变革的乡村革命由此开启。从农村环境整治到两新工程,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千万工程”在代际更迭中不断深化。数字乡村建设应运而生,在智慧治理和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提建起全产业链生态场景,探索现代农业与多元服务之路。石门镇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者,始终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乡村风貌,不断丰富乡村产业,逐渐形成了一幅幅数字创美、产业富美、环境秀美、文化尚美、村庄和美的新时代江南水乡画卷。

智储绿养,粮安乡兴

“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石门镇在粮食收储领域的革新,正是对这一根本任务的积极响应与创新实践。创新领头雁——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门镇春丽桥村书记张卫兴是农业技术推广的践行者,共同富裕粮油产业的先行者,荣获2023年浙江省“金牛奖”。公司构建的“生产在家,服务在公司”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粮食生产和农机社会服务化的精髓所在。这一模式保留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同时通过公司提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解决了个体农户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短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不仅加强了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还通过统一化标准、人性化服务和科学化调度,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石门镇粮食收储体系的创新,体现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农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选择,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公司通过发挥“党建联建、村村联建、产业互建”的优势,持续优化“大米抱团”,经营面积达2.3万亩,辐射带动8000余户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户均增收1870余元。

在华腾猪舍里•石湾,智慧养殖与绿色生态循环的理念贯穿始终。这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智能生物耳标,实现了生猪养殖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真正做到了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化。养好1万头猪,在华腾未来猪场仅需要3人。此外猪场还通过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将养殖与乡村旅游巧妙结合,打造了集智慧养殖、果蔬种植、休闲旅游、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生态循环牧场。把“生产”变为“产业”,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田园经济”正在重塑乡村。华腾牧业已经发展为依托猪文化及产业,开创生猪生态养殖全产业链新模式的现代养猪企业。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和猪肉品质,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特色产业,链式升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是空中楼阁。唯有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振兴才有了坚实的根基,高质量发展才有了动力之源。石门镇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引擎,凭借对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的精准挖掘,大力推进农业从传统、单一、分散化模式向高效、现代、数字化的递进。采取“产品创新+应用服务 +运营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产品应用与运营服务的统一,充分调动在地新农人的参与性与创造力。石门科学组织与配置在地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标志性的特色品牌,做优产业特色、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集群,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多元产业矩阵转型的蝶变。

石门镇的杭白菊产业,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作用。浙农桐乡杭白菊基地生产的“浙农耘 • 杭白菊”获评2023年浙江中药材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桐乡市浙农杭白菊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的诞生。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内部的技术革新,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全产业链的构建是石门镇杭白菊产业发展的关键。从种苗繁育到田间种植,从日常管理到生态加工,从市场营销到品牌传播,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精细化管理。通过“六统一”规范化种植生产,杭白菊品质得以保障,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民与村集体经济的双增收是乡村振兴的直接体现。通过土地流转、常年聘用和季节性用工,杭白菊公司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由杭白菊串起的共富产业链正在形成。

文化赋能,美美与共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题,村庄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美丽乡村的构建,不仅是视觉的艺术呈现,更是文化深度的娓娓道来。阡陌纵横,田园牧歌,核心更在于文化与生态的精妙融合,让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通过传承保护与创意创生,让历史文脉在当代语境下重焕生机。石门镇在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中,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智慧,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大运河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石门镇以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建设为契机,实施古镇有机更新,不仅保留了古镇的历史韵味,更强调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演绎,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旨在构建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生态和谐、历史鲜活、民俗独特的乡村新貌。

1E0BF

“中华老字号”丰同裕作为石门镇蓝印花布技艺的卓越守护者与创新先锋,其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再生力。丰同裕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彰显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更体现了对市场需求敏锐洞察的能力。通过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丰同裕成功地将蓝印花布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商品,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丰同裕的经营模式,尤其是其文化传承与商业运营的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数智发展,和美乡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治理要实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哲学,既需要通达广大之境,也需要极尽细微之处。实现和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更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治理和服务,确保每一项惠民之策都能如同涓涓细流精准渗透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农民。这意味着,基层治理既要胸怀大局把握乡村发展的大方向,又要躬身细微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将宏观的愿景细化为每一次服务、每一份福祉。石门镇墅丰村的智慧养老模式,创新优化智能化的业务办理流程,提升乡村针对老人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健康安全等保障能力。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性的实践,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给出了居家养老兼具科技与关怀的新可能。

“墅丰村智慧养老健康检测预警云平台”以智能穿戴设备和三维建模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智慧养老云平台,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控,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保障老人安全,彰显了科技在提升人文关怀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墅丰村朝着智慧养老“墅丰样本”的方向不断努力。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不仅创建了虚拟的“立体微缩墅丰村”,而且使这一数据模型成为村集体资产的一部分,包含了详尽的地形地势、房屋布局和农田分布信息,为农业产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推动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智慧养老云平台的建设和全国首张“智慧养老领域数据资产持有权证书”的取得,无疑是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双重成果。它意味着数据资源从无形资产转化为实体财产,为农村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和交易提供了合法依据,为集体经济的壮大开拓了新的空间,预示着农村数据资产时代的来临。

2DFBA3

墅丰村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村域智治融合体,系统对接智慧养老、农文旅融合服务、数字图书馆、互联网学校、生活垃圾智慧监管云等15个应用,建设无人超市、智慧停车、云问诊等数字场景,让村民尽享数字文明时代下的未来乡村共富新生活。数字化乡村建设是乡村在千万工程演进中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重构乡村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形成更具智能化的未来乡村,通过重塑乡村内部主体与多元功能发展创新业态,率先应用智慧治理的方法,积极迈向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未来。

石门镇在“千万工程”的创新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数智绿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粒千年”的历史沉淀,“一步吴越”的文化跨度,“一舟京杭”的资源禀赋,“一笔人生”的人文写意正在合力塑造着石门的四大IP,绘就百姓安乐、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这不仅是石门镇当下的真实映像,更是和美乡村理想愿景的绚烂预演。城乡发展不再是以往的二元对立,而是守望相助的均衡发展,乡村地区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借助数字化的智慧治理能力,形成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以及和谐发展的乡村社区,成就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在美丽的石门湾,一颗颗种子正在积蓄向上的力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水乡名镇的未来篇章。




下一条: “嗨起来”的村庄——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激活素心村文艺细胞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衣锦街252号(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实验大楼627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1066035 传真:0571-63732737 邮箱:cg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0 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 CGXY.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8.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