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地合作 - 驻村实践 - 正文
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长江头条: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深入千鹤村:红色基因赋能小初高思政教育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5-09-20 15:59:11  阅读量: 次】


前段时间,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红鹤薪火课堂”实践团赴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开展了以“从工分到信仰:千鹤红色基因赋能小初高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活动的成果已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财经报国青年力行”专项活动,并获得校级媒体报道。

千鹤村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早在1950年代就开创了“同工同酬”制度的先河。实践团通过文献研究、驻村调研、实地访谈等方式,系统挖掘千鹤妇女合作社的历史实践,梳理从“集体工分”到“共富链条”的红色经济思想传承脉络,探索红色资源在当代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中的双向赋能路径。

实践期间,团队走访了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女子民兵传承馆、“欢庭·她宿”、严州府非遗食物工坊、千鹤一面、“鹤鹤有茗”、千鹤书房、千鹤公社食堂等项目,与村干部、妇联主任、运营项目负责人、千鹤乡村梦想家以及当地村民等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政府引导-企业运营-高校设计”协同模式的运行机制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出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的红色思政课程包,包括小学段《工分是什么?》、初中段《同工同酬的制度密码》、高中段《从集体工分到乡村振兴》,初步构建起“历史挖掘—课程转化—基地实践—信念塑造”的四阶育人路径。

课程包以叙事化、游戏化、思辨化的教学设计,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效破解了红色教育中存在“学段断层”“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村民对课程实施的反馈,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尽管在实践中仍面临历史档案数字化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课程资源有限等挑战,团队仍提出了建立数字档案库、深化“政-企-校-中小学”四方协同、开发低成本教学资源等具体建议,推动课程从“设计”走向“落地”。

本次实践不仅为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千鹤样本”,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课程开发与推广工作,让红色薪火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思想动能。

文/吴忠煊

图/实践团全体成员

(转自长江头条 2025年9月20日)



上一条:潮新闻:千鹤村:红色 IP 赋能,区域协同共富

下一条:潮新闻: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探寻“她力量”,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衣锦街252号(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实验大楼627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1066035 传真:0571-63732737 邮箱:cg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0 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 CGXY.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8.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