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乡韵共富,运营探路”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李琳琳老师带领下,来到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开展乡村运营相关调研。作为“田长制”发源地,永安村通过“数字田间”建设和“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已成为农文旅融合新典范。

实践团上午抵达永安村文化礼堂,李老师在此为大家讲解了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基本概况。永安村以组织化创新、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赋能为三大发展引擎,建立了村集体控股的运营公司实现组织化创新,打响了“禹上稻乡”这一公共品牌进行品牌化引领,开发了农田智慧管理系统推动数字化赋能,实现了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升,破解了“村干部不会经营,经营人才不愿下乡”的难题。永安村还通过“跨区域联合开发”模式带动了8个村庄形成产业联盟。农村职业经理人团队下设品牌运营、数字农业等5个专班,规模不断扩大,分工也在细化,为人才培养和输送提供有力支撑。

随后,师生们走进秧苗初立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在稻田边,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永安村的运营发展历程。村子起初与品牌建设团队合作,但最后的运营成效甚微,后又与网红机构合作,虽然带来了流量和热度,但村集体并未因此发展起来。经历两次失败后,农村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引入成为转折点——刘总作为代表人物,通过科学分工推动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初步形成,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由此,大家才能看到永安村在“稻梦空间”数字平台、村级田长制度、优质稻种“软香二号”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下午,实践团队成员在禹上稻乡综合体开展访谈。共富选品中心的负责人于博旭介绍,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发展很快,从早期不足30人、成员身兼多职,发展到如今30余人且分工细化。他目前负责销售板块,单日内单人参展接待量可达2-4个团,去年全年接待参观团近1500个。酒类、大米为主要畅销品,米由农户供应,部分原材料外购并委托第三方加工,还拓展了选品代销业务,以自有小程序搭配线下展馆体验进行销售。

一位来自新疆访学团的叔叔分享,此次是受组织部安排来为家乡经济发展取经。他直言,被余杭区水稻从种植、收割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所吸引,新疆当地水稻仅能产出大米,产业单一,永安村先进运营模式正是他们急需学习的。本地村民的反馈同样振奋人心。村民表示“土地流转金+工资+分红”的收入模式,让他们的年收入实现了翻两番。这在生动展现了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带动增收的成效的同时,也为前来考察学习的团队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践案例。

晚上,团队总结了本次调研的成果。团队初步构建了永安村“数字赋能-品牌运营-利益联结”的分析框架,采集了10余份访谈录音,收集了50G影像资料。这个日均接待百支考察团的“网红村”,通过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年收入从56万到735万的跨越,成为观察中国乡村运营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