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浙江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负责人鲁先锋教授带领“浙里山海路·共富先锋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通过走访镇政府、草莓精品园、蔬果种植基地、东山精制米厂、共富菇坊及航川村特色民宿群,系统调研当地以山海协作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挖掘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在座谈会上,航头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陆新荣向实践团简要介绍了航头镇打造“蔬果航头·智农小镇”农业型小镇的总体规划以及航头镇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139”乡宿特色经营模式和“三百帮扶”结对模式。

“139”乡宿作为集体产业,由政府牵头,采用“四统一分”的制度引导村民经营民宿,形成地方特色品牌。据介绍,航头镇作为市委统战部领导的第八帮扶集团,在“三百帮促”背景下与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结对,并通过“三百帮扶”推动建德西部百个村发展。
随后,航头镇党委委员和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先卿和团队成员共同探讨了航头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与现实问题,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李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对共富菇坊、草莓精品园、蔬果种植基地、东山精制米厂开展实地考察。在共富菇坊实地考察中,实践团注意到该企业采用循环生态模式,利用鸡粪和秸秆的发酵产物作为培养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工厂化生产双孢菇。

工坊管理人员姜涛介绍,通过技术改良后的双孢菇出菇率提高25%,年产能达1500余吨,其主要市场在金华市、杭州市等周边城市,往往供不应求。共富菇坊的实践创新不仅带动周边村镇剩余劳动力就业,更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年增加村经济收益30万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当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调研,在米厂了解稻米加工的47道流程,在省级草莓育秧大棚与项目负责人和员工深入交流。其中,在草莓育秧大棚负责日常管护的员工向我们表示,这份工作为她带来了平均每年3至4万元的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

团队指导教师鲁先锋指出:"此次调研验证了山海协作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技、策’对乡村发展的突出价值。”下一步,团队计划将实践考察内容提炼为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持续为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青年学子走出校园的实践课堂,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载体。这种双向奔赴的价值联结,使学生在躬身实践中重构了知识体系与社会价值的认知坐标,呼应了浙江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与“千万工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同频共振,为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省域示范样本的征程注入了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