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村官学院“浙里山海路・共富先锋行”实践团前往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以“山海协作·共同富裕”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灵栖村、曹源村与航川村,并以深度座谈、案例剖析等方式,感受山海协作带来的乡村变化,探寻共同富裕的“航头答案”。
灵栖村:农文旅融合打造共富新引擎
在航头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陆新荣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实地观看浙江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现场。“陆部长,这里将要建设成一个怎样的农事服务中心呢?”实践团成员针对后续建设提出许多疑问。陆部长详细解答“我们计划打造一个菜籽油加工基地,采用透明化生产模式,让游客透过玻璃看到加工全过程,结合灵栖洞4A级景区打造农文旅体验项目,串联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他进一步介绍,服务中心整合了市供销总社、农业双强及杭州市政府资金,定位于农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辐射一千多亩高标准农田,助力灵栖村年接待游客二十多万人次。
实践团成员记录下产业规划细节,提出通过品牌推广和产业链优化等方式助力农文旅融合的建议。陆新荣部长强调:“‘心有灵栖’品牌的逻辑在于构建‘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而非简单售卖农产品。”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结合调研提出品牌推广和产业链优化的建议,表示将以青年视角为灵栖村的共富实践增添活力。

图为航头镇人武部部长陆新荣带领实践团参观浙江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团队供图
曹源村:盘活乡土资源激发内生动力
曹源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村支书徐建飞分享的“低成本改造、高效能发展”经验,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针对村内老旧房屋,曹源村通过现代化改造将其升级为兼具传统风貌与多功能的公共服务空间,用于老年食堂、团餐接待和大舞台表演等。徐建飞指着改造后的老屋介绍:“这不仅是乡村治理的载体,也是文旅体验的重要场所,村民办红白喜事、游客团餐和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图为曹源村村支书徐建飞与实践团展开座谈交流。团队供图
随后,实践团走进方樟山高山黄桃园,园主祝长春正忙于林间管理。“我们在桃林下散养淘汰蛋鸡,鸡吃杂草、粪便肥田,半年后每只鸡可卖130至140元。”园主祝长春向实践团分享了生态循环的创新实践。祝长春种植的五百多亩黄桃中,两百多亩已投产,预计全面投产后年产量可达百万斤。他坦言:“农业投资大、回报慢,关键靠管理。政府修路等支持让我们省去不少成本。”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互动中将为黄桃园拓展农旅场景、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出谋划策,将专业知识融入乡土实践。

图为曹源村村支书徐建飞、黄桃园园主祝长春带领实践团实地参观黄桃园。团队供图
航川村:六统一分模式引领共富蝶变
在航川村,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同心共富实践基地与党群服务中心,与乡村振兴特派员、市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陈友明展开深入交流,学习这个村庄如何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三年“蝶变”。陈友明介绍,航川村的发展围绕“小资源大盘活”的理念,“以‘139民宿’为抓手,推行‘六统一分’模式,分户经营,盘活农村宅基地和人力资源”。

图为乡村振兴特派员陈友明与实践团展开座谈交流。团队供图
乡村振兴特派员陈友明详解了航头镇“五个‘一’”目标的落地实践,分享139民宿产业特色,讲述航川村三年“蝶变”历程:“其中第二个是住宿,农村对自己住的房屋叫做民居,我们花几万块钱,把民居改成民宿,新改造出来的民宿就给客人住,农房就变成了客房,房东就变股东了”。在村上民宿集群,实践团成员了解到“139民宿”的经营模式。“我们办的民宿农家乐是不需要大量用地的,把农村宅基地盘活,通过办民宿农家乐,从离乡到返乡,盘活我们的人力资源”。这背后是“能说能写能干”的干部队伍,是“五个干”的实干担当,陈友明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青春接力:让共富种子落地生根
此次航头镇之行,实践团成员探索了山海协作与农文旅融合的共富路径。从灵栖村的产业生态到曹源村的乡土创新,再到航川村的模式引领,航头镇以实干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浙里山海路・共富先锋行”实践团表示,将把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成果、调研发现与创新思路深度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为服务乡村、服务国家贡献青年智慧。(通讯员 胡静蕾)
(转自中青校园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