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5日,浙江农林大学“浙里山海路,共富先锋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跨越浙江省建德市、衢州市柯城区、龙游县三地,深入航头镇、沟溪乡、沐尘畲族乡、小南海镇等村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调研等形式,聚焦“山海协作助力共同富裕”主题,系统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用青春足迹记录共富故事,以实践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此次实践,团队围绕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主题,挖掘出多地特色鲜明的共富模式,形成了丰富的调研成果。
此次实践,团队围绕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主题,挖掘出多地特色鲜明的共富模式,形成了丰富的调研成果。

在共富菇坊,技术员介绍菌菇生长过程
在乡村共富产业方面,各地探索出多元协同的创新路径。建德市航头镇的共富菇坊以“产业带动就业”为核心,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年增村集体收益30万元,带动周边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龙游县上下范村“金秋红”共富工坊创新“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研究院”五方合作模式,以“企业出资+集体出力”整合资源,推动产业一体化运作;地圩村溪鱼繁养共富产业园则依托“政府主导、企业主营、校方主谋、村级主享”协同机制,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科技创新,破解规模化生产难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文旅特色产业发展领域,“农文旅融合”成为多地破题的关键。建德市航头镇以“蔬果航头·智农小镇”为定位,通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特色民宿群等载体,构建“以农为本、文旅赋能”的发展格局;龙游县小南海镇坚守耕地红线,创新“景观农田+休闲观光”模式,推动精品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既保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成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乡村文化建设层面,“文化赋能共富”的路径愈发清晰。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作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以农民画为核心,打造中国乡村美术馆、南孔文创咖啡小筑、竹编馆等特色场馆,构建“文化+文创+旅游”的产业生态,形成“文化赋能、区域协同、产业共兴”的共富模式;曹源村则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活化乡村文化资源,为村民搭建起精神文化与公共服务的共享平台,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实践团成员表示,六天的调研既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青春的历练”。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工坊车间、村落民居,团队不仅收集了十余个山海协作、产业共富的鲜活案例,更深刻理解了“山海协作”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机制,如何通过“资源互补、产业联动、人才互通”让“山”的特色与“海”的优势深度融合。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共富不是“独奏”而是“合唱”——共富工坊的多方协同、文旅产业的融合创新、乡村文化的活化传承,本质上都是“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


下一步,实践团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聚焦“共富工坊可持续运营”“农文旅融合路径优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等课题,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为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青春智慧。正如成员们所言:“山海之间的路,是共富路,更是青春的成长路。”实践团将带着调研中的所见所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