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电灌、清淤干渠,今年要让乡亲们浇地不再难!”在富源街道“头雁示范”誓师大会上,张王村党支部书记张增辉的承诺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近年来,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坚持党建统领,通过实施“头雁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基层治理,逐步探索出一条“头雁示范、产业筑基、积分赋能”的特色发展之路。
01
“头雁示范”
锻造乡村振兴“硬核引擎”
“专业化管理让咱们干劲更足了!”北陈村党支部书记丁守峰展示着新获得的星级证书。富源街道创新实施“头雁示范”计划,建立“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廉洁自律、群众口碑”四好标准,“担当精神、服务意识、村庄建设、治理能力”四强要求,“致富带富、文明创建、矛盾调解、民生服务”四带头机制,形成“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
为激活“头雁”活力,街道创新实施“基础工资+绩效奖励+星级补贴”薪酬体系,年度考核优秀者绩效奖励最高达2.7万元,10名“金牌头雁”每月额外享受千元津贴。“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辖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上来了。”富源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表示。
通过“打擂比武”“脱产轮训”等实战化培育,在41个村党支部书记中涌现出冬枣专家王福田、种枣能手刘新明、蚂蚱书记闫福新等产业带头人,带动村集体增收致富,在街道上下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村干部攻坚克难的积极性。
02
“一村一品”
激活特色产业“内生动力”
在罗家村“共富棚”里,枣农罗志成正忙着采摘冬枣,“土地流转后,我在合作社务工年增收过万,自家还承包两个大棚。”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六统一”管理模式,建成350亩设施大棚,发展“共富棚”集体经济,实现亩均收益提升40%。
蚂蚱虽小,却能蹦出致富路。在距离罗家冬枣融合示范园5公里外的小房村,正上演着“小蚂蚱蹦出大产业”的奇迹。

富源街道源达飞蝗养殖基地一期项目
“每平方米能产飞蝗2斤,价格每斤13元,年养殖4茬,市场供不应求!”小房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成算起村里的“产业账”。该村通过成立“源达飞蝗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1+8+3”项目孵育路径,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成功转变,让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小村落,发展成为亩均效益5.2万元的特色飞蝗养殖基地,让昔日荒凉的“盐碱地”蝶变成为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丁希建介绍说,通过“合作社+运营企业+农户”的农村合伙人模式,可以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集体增收。该街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找准村集体增收突破口,精准定位村集体增收的“金钥匙”,逐步形成了多元化产业链。
03
“三位积分”
构建乡村治理“共治密码”
“打扫房前屋后积3分,参加志愿服务积5分……不知不觉我已经积了50多分了!现在大伙儿干事热情可高了!”北陈村村民丁清臣刚刚用50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了一桶食用油。该街道创新“三位一体”积分管理模式,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100余项事务量化积分,用积分考核量化干部、衡量党员作为、激发群众活力,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国介绍,积分制管理不仅激发了干部和党员的工作热情,还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初心存折”激励干部、“先锋存折”激活党员、“文明存折”调动群众,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

富源街道北陈村积分表彰仪式
目前,北陈村作为街道推行积分制管理的试点村居,已成功探索出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该项举措已经在该街道十余个村进行了成功“复制”,这也为后续扩大推广提供了实践样本。
初秋时节,万象焕新。站在城东远眺,连片的冬枣大棚与现代化厂房相映成趣,富源街道通过“党建+产业+治理”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丁希建、宋其波、赵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