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人在太阳下站一会,汗水就几乎湿透衣服,和金灿灿的阳光交相辉映的是金灿灿的小麦。
新品测产
“今天是鸡泽今年来最热的一天,但是没关系,晒了小麦好收割。”在河北遂乡种业有限公司实施的百亩攻关田旁,鸡泽县农业农村局康俊涛晒得通红的脸上难掩兴奋,“前两天专家组对这里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农大6067’进行了实打实收测产,亩产达到802.5公斤,成功刷新咱们县小麦单产纪录。”
遂乡种业公司负责人徐前进补充道:“通过良种与良法的配套,这季小麦在全生育期只浇2次水的条件下做到了高产突破。目前品种已经通过审定,我们今年的繁种量大概有300万斤种子,可以推广10万亩地。”
2023年,鸡泽县一经入选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就定下了首先从种源上深挖单产提升潜力的增产思路,计划利用3年时间,使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鸡泽县耕地面积34.6万亩,2024年小麦播种面积26.04万亩,亩产472.4公斤,比2023年增长了3.01%,2025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达27.5万亩,根据前期测产,产量有望继续提升。
“要想增产,先得选好种。”鸡泽县农技推广研究员张现丛说,“现在我们鸡泽有农大179和农大761两个明星品种,推广面积达7万亩,对增产效果显著。”
推广好种
位于鸡泽县吴官营镇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是农大179诞生的“摇篮”。吴官营镇邢堤村的党支部书记邢彦军指向麦田:“农大179最开始培育的时候,就在这块地里。”
邢彦军不仅是村干部,还是村里优质高产小麦推广的带头人,他的合作社流转了1119亩地,全部种上了农大179,每亩能增产200多斤。“老百姓看到种得好了就也跟着种,现在已经带动村里630多户都种上了这个品种,每亩能增收200元呢。”邢彦军说。
不远处的聚盛源合作社,种着另一个明星品种农大761。记者驱车赶到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竟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今天这雨对小麦收割有影响吗?”“不影响,这个是晚熟品种,比平常的小麦晚个几天收也没事。”面对突如其来的雨水,聚盛源合作社理事长张振刚十分从容,“等太阳出了再收,也是一样的。”
聚盛源合作社今年流转的七百多亩地都种上了农大761,前两天,张振刚把其中两亩多已经成熟的麦子收割完,仔细一合计,二亩二分地收了3180斤,亩产约1445斤:“选这个品种就是因为它优质、高产,小麦是强筋的不说,一亩地还能比以前多收100多斤。”
育种创新
等到第二天上午天气放晴,收割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中国农业大学鸡泽实验站的千亩试验田里一群特殊的身影——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们已经忙碌多时了。
“每到夏收时节,鸡泽的麦子地里就会‘长’出一茬又一茬的研究生。今天还不算人数最多的时候。”鸡泽县农技推广研究员陈世雷风趣地说。
20.2、18.4、19.6……
一块密密麻麻的麦地里,一簇簇麦穗被“单提溜”出来挨个测量,每个指标都不放过。
“同学,你们这是在干嘛呀?”“我们在测定小麦的基本性状。”一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女同学一边往测量本上记录数据一边回复,“这是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我的研究课题就是高产。”陈世雷说,在这片实验田里,像这样的研究生同学还有一百多个。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在测定小麦基本性状
康俊涛告诉记者,鸡泽县单产提升背后,不仅有研究生,还有专家老师。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鸡泽实验站,鸡泽县持续开展高产优质麦育种创新,根据与鸡泽县签订的《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合作协议》,中国农业大学的9名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到鸡泽县里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优质小麦育种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边走边看,记者在田间偶遇了培育出农大6067的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教授尤明山。尤教授正马不停蹄地组织基地里的农机进行试验品种收割。只见一台小型收割机把0.02亩的试验品种逐一收割、装袋,不一会地上就放了一小堆袋子。

尤明山教授带领科研人员采收小麦试验品种
“为适应规模化种植在田间管理方面的需求,我们希望培育出更多适应性广的‘懒汉品种’,有机结合配套技术方案和农机农艺,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尤明山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