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河南:科技创新粮食产量连续6年过千亿


【发布时间:2013-10-18 00:00:00  阅读量: 次】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生产和输出大省,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连续六年突破千亿斤,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始终把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作为历史使命,大力开展自主创新,解决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问题,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为河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十五”以来,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195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76个;获得专利授权67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60件。先后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三年连续被省政府通报嘉奖。现将主要成效和做法汇报如下。

  集中优势力量,着力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能力

  为保障我省粮食增产需要,我院突出把科技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传统手段与高新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调整内设机构、重组科技资源、开展“科研团队优化工程”等措施,实现了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领域人才资源的优势聚集,使我院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十五”以来,选育出一大批粮食作物新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为河南粮食生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004、郑麦7698等系列小麦新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单产记录。其中,郑麦9023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1亿亩,增产小麦42亿公斤,2003-2008年连续6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品种载入史册,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366连续两年刷新河南省优质小麦单产记录,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近5000万亩,已成为当前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种植品种。

  在高产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18、郑单19、郑单136、郑单958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郑单958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累计推广4.9亿多亩,增产玉米270多亿公斤,2003年以来连续9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建国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瞄准科技前沿,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十五”以来,我院通过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导科技人员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难题,积极投身于原始创新工作,带动了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突破。

  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检测工作的“快速、简便、高效、敏感”,先后研制出20多种快速检测试纸产品,研发产品获国家专利15项,国家新兽药证书2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对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做为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国家规程评审的动物疫病试纸诊断试剂,200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科技人员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深入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成功构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十字花科作物的育种效率,被权威专家誉为“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克服花生种间杂交不亲和障碍,育成花生远缘杂交品种远杂9102,引领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在省内外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连续四年成为河南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显着提升了我省花生产量和品质,开创了我省花生生产的新局面,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着眼生产实际,着力提高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我院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任务,课题立项前充分听取生产部门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意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生产形势的变化对研究方向和重点内容做出及时调整,从而使预期成果对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突出抓好先进生产适用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十五”以来,一批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简化栽培技术相继应用于生产,对推动我省农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依托国家“十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了小麦品质形成规律,完善了河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提出了强筋小麦“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施氮模式、水氮配合模式和协调氮硫比例的运筹模式;组装了强筋、中筋、弱筋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项目区优质小麦的品质达标率得到显着提升,2005 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的“棉花工厂化育苗无钵移栽技术”,大大降低了植棉劳动强度,使工效提高了150倍,亩生产成本降低460元以上,显着增加了棉农的收入,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200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打造人才高地,着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了“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并制订优惠政策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引进特需人才。二是大力改善科研条件,筑巢引凤。投资12亿元建设了近6000亩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35000平米的综合实验大楼;承建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50多个研究中心,以优越的科研条件聚集人才。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按实际贡献定酬的分配办法。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创新工程。设立5000万元院级科研专项资金,实施了“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动学科平衡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造就了河南农业科技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引进了16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这些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在项目争取、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使我院科技竞争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十五”以来,我院共争取到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90余项;在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院共争取到国家级产业研发中心1个、功能研究室6个、综合试验站8个,入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17人,试验站站长8人;在国家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中,我院共承担委托性课题16个,争取到竞争性重点课题14个,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强化成果转化,着力提高服务三农能力

  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十五”以来,常年组织2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80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累计示范推广种植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5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一是紧密结合我省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大力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点)。“十五”以来,我院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等3个国家优质小麦综合示范基地、80多个单项示范基地和10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平均每年创建不同类型的粮食高产示范方80多个,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通过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大大加快了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当前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四大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中,我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先后在商水、长垣等县(市)建立了名贵葡萄、有机冬枣、优质桃、珍稀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反季节香椿等科技致富示范点,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高效示范样板。比如商水县“美人指”葡萄示范点平均亩收入超万元,最高亩收入达1.8万元;汤阴珍稀食用菌示范点已发展成为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最大的白色金针菇生产基地。

  二是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实施国家大型优质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省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河南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项目等各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350余项,组织实施全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协作项目300余项,极大的加快了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力度。

  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我院先后与安阳、驻马店、濮阳、新乡、信阳、周口、漯河、开封等市政府开展“院市”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了种植、养殖、加工方面73个科技合作项目。先后与中粮集团、众品集团、永达食业集团、上海烟草集团等50余家涉农企业开展了多方位的科技合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农业科技工作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指明了方向。我院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秉承“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农科精神,围绕河南省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中的现代要素,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继续努力发挥科技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引领和推动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农村新报)



上一条: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

下一条: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改变农村"命运"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衣锦街252号(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实验大楼627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1066035 传真:0571-63732737 邮箱:cg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0 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 CGXY.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8.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