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浙江农林大学“浙里山海路·共富先锋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实地探访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的艺术村落。实践团先后参观中国乡村美术馆、南孔文创咖啡小筑、竹编馆等特色场馆,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调研余东村以农民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文化赋能、区域协同、产业共兴”的共富模式。

中国乡村美术馆
实践团首先来到全国唯一的中国乡村美术馆。这座由政府投资、村集体运营的文化地标内,陈列着村民创作的300余幅农民画。既有“春种秋收”的农事场景,也有“共富路上”的幸福图景,以鲜艳色彩、乡土题材勾勒出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图景。场馆工作人员介绍,余东村800余名村民中,有300多人坚持“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这些兼具生活气息与艺术张力的作品,不仅成为村民表达美好生活的载体,更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文化杠杆”。随后,实践团走访了村内保留的传统屋舍改造项目,在“三改一拆”中,余东村坚持“改造为主、保留为本”,将老建筑活化利用为文创空间,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赋予了乡村新的产业活力。

实践团成员在中国乡村美术馆合影
下午,实践团与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开展座谈交流。余晓勤从发展历程、区域协同、产业模式三个维度,详细讲述了余东村从“柑橘种植村”到“文化艺术村”的蜕变。他介绍,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余东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组建农民画队伍、打造艺术场景,逐步形成画村特色、培育崇礼善画的乡风。2020年,村集体成立全资运营公司,推动农民画从“墙上艺术”走向“产业经济”,通过卖作品、卖版权、卖品牌实现文化变现,构建起“原乡人守土、归乡人创业、新乡人赋能”的多元发展格局。

实践团成员走访归乡人的“妈妈饼”暖心小店
谈及区域协同发展,余书记重点介绍了山海协作与东西部协作的实践成果。在与杭州市余杭区的结对中,余东村通过项目申报获得资金与资源支持,推动农民画产业链升级;在与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的协作中,村内设立“北川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助力北川农特产品销售,年销售额超600万元。此外,余东村牵头组建“九村共富联盟”,联动周边村落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文化”的协同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组团联盟、抱团共富的新路径。

实践团成员与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开展座谈交流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余东村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的发展思路,已形成研学教育、露营经济、观光农业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体系。农耕园里的传统农具展示、露营基地的艺术装置布置、研学课程中的农民画体验,让“文化+”的理念渗透到乡村发展的每个角落。但余晓勤也坦言,当前村域发展面临“青年人才留村难”的困惑,为此,余东村正联合人社局、团委等部门,通过资金补贴、减税政策吸引人才,并计划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余东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从“种庄稼”到“种文化”的转型,不仅让农民画成为富民产业,更塑造了“文化相融、邻里共营”的乡村新生态。这种以“人本”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传统特色,又激活了文化的经济价值,为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农民画直营店内展出的原创画作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余东村通过文化凝聚人心、以产业带动增收、以协同扩大效应的实践,为“千万工程”在新时代的深化拓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实践团对“山海协作助推共同富裕”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下一步,实践团将梳理总结余东村的发展经验,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为乡村的“文化共富”之路贡献青春力量。
(转自潮新闻 2025年9月16日)